以下文字为音频内容文稿。如有需要,请点击收听。
今日内容焦点
1. 21世纪时说到歧视话题,女性仍然是主要被歧视对象吗?
2. 为何多数女性受害者不敢发声?
3. 社会与家庭对女性的影响有多大?
我们想问,为什么21世纪说到的被歧视的还是女性?还是说男性们你也觉得有被歧视的感觉,如果你觉得男性有被歧视,我们也会来聊一期歧视男性的问题。但我不得不承认,也不止在中国有这种重男轻女的现象,在全球其他地方,可能因为宗教,可能因为风俗民情,可能因为社会舆论等等,女性被歧视的情形还是非常严重的。
最近让我最惊讶的一件事情,就是在好莱坞所发生的,金牌制作人哈维·韦恩斯坦的爆炸性新闻,说他性骚扰,虐待公司女明星、女员工长达30年之久,甚至包括了安吉丽娜·朱莉等大牌明星,哈维现在已经被自己创立的韦恩斯坦影业开除,哈维的老婆当初和他,据说也是政治婚姻结盟,最近也为了保住自己的设计品牌,和他提出离婚的请求。
我们发觉在美国这个所谓女性主义,或者说女权比较抬头的发达国家,竟然还是会发生性骚扰的情况。在好莱坞电影当中,它们都常常宣传女性主义,结果好莱坞自己最大的金牌制作公司,还是会让他们的女性员工被性别歧视,被性骚扰。
在这些性骚扰案件当中,受害者也都是女性,而且哈维案里面,一位受害者选择提出诉讼的时候,当地的警方是置之不理的,受害者只能接受对方强大律师团的一个建议,拿到一笔钱,签署保密协议。不是这些女性受害者不敢发声,而是她们个人没有能力去对抗警方,也没有钱去对抗律师团队,对抗哈维在好莱坞只手遮天的能力。不过最后还是通过媒体的帮助,女性受害者赢得了胜利。与此相反的是,如果受害者不能发声,那么社会舆论当中,就会有一种可怕的受害者逻辑产生。
我们看章莹颖失踪案就是这样。在2017年6月9号,赴美交流的北大硕士章莹颖在芝加哥失踪了,当时的监控录像显示,章莹颖坐上了一辆深色汽车副驾驶的位子之后,她的家人与朋友就再也没有办法和她取得联系了。此案发生后,在章莹颖的家人和朋友开始拼命找寻她的下落时,一种奇怪的言论就在网络上散布开来了。有很多人会问,是不是受害人自己没有注意安全,她随便搭陌生人的车,不自重,不自爱,没有考虑到家人的感受。甚至还有人质疑章莹颖的交流资格,这种受害者逻辑的现象竟然产生了,他们在过度地审问着受害者,关注于受害者是谁,是否抵抗一系列的问题时,我们的注意力,已经从施暴者身上转开了。
这种现象在女性侵犯事件当中,其实更加的明显,人们习惯谴责在强暴案,性骚扰案中的受害者,为什么?因为打击弱者很容易,弱者的声音很容易被忽略,她们已经是弱者了,她们讲话声音会更小。所以你会以为,我骂你以后,你没有反应,你没有骂回来,我没有听到你的抱怨,我没有听到你的回骂,就表示说因为你承认了,这是一种很奇怪的逻辑。因为她的声音你听不到,因为她太小声了,她想要告诉你事实,但是却没有人去注意到她,没有人去帮忙,没有人告诉你她其实很愤怒。
我觉得就是因为这样子,导致这些加害于受害者的这些人,会觉得自己是对的,这是一种很奇怪的一种想法。也因为这样,大家才会习惯地去谴责被害者。而好巧不巧,现在的世界各地的被害者通常都是女性。社会心理学家曾经提出说,在大部分正常人的生活当中,需要维持一个良好的自我感觉,但是正常人又会常常遇到电视上的人,或者其他地区各种各样的人遭受到不幸。这样的事情虽然很多,但是大多数人没有陷入恐慌,原因在于我们多多少少对公正的事件有一个假设,认为这些人之所以遭受到不幸,一定是她们做错了什么事情。这种想法可能是偏激,缺乏正义感,或者是不人道的。但是这种感觉却可以对我们自己的内心起到一个安慰的作用,也就是说我只要不做这样的事情,只要我不是他这样的人,我就不会遭受他那样的不幸。但非常遗憾的是,大多数性骚扰、性侵案件的受害者都是女性。因此他们会下意识的认为说,例如男性就说,我不是女生,反正我这辈子也不会被性骚扰的,那别说,好莱坞最近发生的事情当中,就有男性是被性骚扰的。或者说我不随便搭车,我不跟陌生人搭讪,那我这就是安全的。这些错误的逻辑与思想,常常对很多女性受害者,都是第二次的打击与伤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