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不是参加《声临其境》,演员赵立新的名字也许仍然不会被大众熟知。这个年近五十的演员,凭借强大的台词功底和对多国语言熟练的驾驭能力,圈粉无数。他乐于谈论理念与思辨,对于娱乐八卦嗤之以鼻,从不吝表达各种直白的观点,视话剧为信仰。在这个娱乐时代之中,他是演员中的异数。
中国新闻周刊记者/周甜
中新社发 李学仕 摄
资料图:赵立新(左)。中新社发 李学仕 摄
他生于1968年,父母给了他一个那个年代最常见的名字“立新”。做了演员后,身边有人建议他改个更容易被人记住的名字,不过他完全没动过那个念头,在他的观念里,改名字如同整容,“是把自己原有的一个代号给涂掉了,特别不对。”他说。
他2006年开始演戏,2009年开始成为“全职演员”,十多年的时间里,他以不同的人物形象辗转于话剧舞台、电视荧屏和电影银幕上,他把那些严肃的外国经典话剧搬上中国话剧舞台,想要跟中国的观众有心灵层面的交流。然而很长时间以来,他在台上酣畅淋漓,台底下原本就为数不多的观众,回馈给他的却是一种巨大的疏离感。
回到影视剧中,大多数时候,他是配角。就这样,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,一个荧屏中熟悉的陌生人,一个话剧舞台上长久不被注意的演员,构成了赵立新和“当红演员”的距离,这距离似乎很难逾越。
不久前,综艺节目《声临其境》的播出,终于让大众重新认识了赵立新。他成为了一个明星,被广泛讨论。他强大的影视剧配音功底和对多国语言熟练的驾驭能力,甚至,他的衬衫马夹和西装三件套也成为网络上热议的话题。
他是编剧,演员,不久的未来可能还会是导演,他还曾是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的老师。而在所有这些外在的标签之下,他的自我定位一直没变,他是一位表达者。他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说,“我的表达被接受了,皆大欢喜,没被接受,那我也表达了。”
在社交平台上,赵立新从来不给自己取任何昵称,“我不会躲在一个昵称背后说话,我要对我说出的话负责,那是我抛出的思想。”赵立新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说。他从不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私生活,很少发朋友圈。他看到旁人分享的生活点滴,诸如今天去了哪,吃了什么,底下有很多人点赞。他不理解,“那些太琐碎,太个人,于我有意义,于他人无意义。” 那些都不会激发起他的分享欲,而看到一本好书,以及看到一种在他看来极端恶劣的社会现象,会激发起他表达的欲望。
赵立新是一个特异的存在,无论之于娱乐圈还是之于这个时代,但他似乎从未寻求改变,做出迎合,如今,他终于被重新发现。而此时,他已经49岁。
扭转
坐在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记者对面的赵立新,这次没有穿他在《声临其境》舞台上的衬衣马夹西装三件套,而是换上了一身休闲装,头上戴着一顶鸭舌帽,脚上是一双马丁靴,他的胡须修剪得整齐。他有很多不同款式的帽子,他在意配饰,在意服装的整体搭配。大多数情况下他都会去实体店自己挑选服装。精心打扮自己,于赵立新而言,一是自己舒服,二是为了尊重他人。
3月的一个周六,是赵立新长久以来难得的一整天空闲,他在浙江横店的酒店房间里度过了相对悠闲和自由的一天。那天午后,阳光正好,他走出酒店房间,在室外的一处人工湖旁边停下了脚步,找了一块石头,坐下。他挪动身体,眼睛望向流水的方向,就这样,看了好一会。“我觉得特别有意思,我不知道,这可能就是发呆吧。”他说。
过去这一年,在意独处的赵立新几乎完全失去了个人时间,以一种在他看来可以称之为疯狂的工作节奏,奔波在话剧、电影、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之间。“这些事情是我喜欢的,我能在其中洋溢自己那份可能称之为才华的东西,或者说热情的东西。”赵立新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说。前些年,他和一些圈内的大咖聊天,“你怎么把自己弄得这么忙?”他不理解,这样问对方。“你不知道啊,好多人情要还。”对方这样回答。如今他也有了同感,“有时候人情在蚕食你,有点力不从心了。”赵立新说。
毫无疑问,综艺节目《声临其境》把他的忙碌推到了高峰。《声临其境》第一期开播,赵立新出场时,节目的收视曲线骤降,当他开口说话后,收视曲线又突然回升,之后飙升。节目组的工作人员跟他提及这个事情,赵立新说自己仿佛看到了这条曲线背后观众的表情,从“这人是谁啊,不是明星啊”到“哦,这人好像还不错”。赵立新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说。他其实参与的是第二期节目的录制,后来是节目组反复比较之后,把第二期提前到第一期播出了。首播是在1月6日,一个普通的周六晚上,他没想太多,和以往一样,在片场拍戏。这是一档新的节目,探讨声音、台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。当初节目组找到他,介绍了节目创意,他觉得很正,很舒服,就来了,至于播出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,他没想过,也没期待什么。播出后的第二天,赵立新的名字和他的配音视频一时间遍布网络。电话突然就多起来了,有综艺邀约,也有演戏邀约,节目效应完全超出了赵立新的预期。
与此同时,赵立新对综艺节目的看法也在慢慢扭转。